2022-11-08 15:44:32? 作者:黃璐 來源:閩東日報 責任編輯:王予捷
|
在霍童溪的支流桃源溪與其支流川中溪交匯的河岔地帶,有一個千年古村名曰川中。千百年來,它的居民沐浴著陽光,開墾著那里的土地,撫育著自己的后代,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。 川中村隸屬于周寧縣咸村鎮,離縣城42公里,人口5200多人,居民以湯姓為主。海拔85米,其村界東至梅峰嶺上,西鄰桃源溪,北延佛塔崗,南通周寧縣界,面積9.6平方公里。 因有三條溪流縱貫村邊,形似“川”字,所以叫“川中”。村莊四面環山,依水而建,四周林木蒼翠,環境清幽,歷史文化積淀深厚。整個古村落巷道呈八卦形,寬1.5米至3米,具有完整的排水系統,通達順暢,規劃設計巧妙。 川中村古民居群。葉先設 攝 川中村歷史文化積淀深厚,主要有建于明末清初的川中街,街寬2.5米,長700米,整條大街設計成八卦形;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(公元1842年)的文昌閣,占地面積400多平方米,建筑面積330平方米。還有建于清代,分上下亭的延壽宮與建于清順治年間(公元1643年~1661年)的祖廳。 由于地理原因,川中橋梁眾多,有建于宋代的三孔石拱橋;有周寧最老的建于唐咸通二年(公元861年)木結構的普濟橋;有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(公元1690年)的何姑橋;有建于元末至正十七年(公元1357年)的周寧最古老的石拱橋鸞溪橋,后多次重建,1969年拆建為公路橋。 此外,川中境內還有十幾座亭。其中值得一提的有三座古亭:建于明萬歷三十九年(公元1611年)的儀鳳亭,1919年重建;建于清嘉慶元年的長門洋亭,1986年重修;建于清同治四年(公元1865年)周寧縣唯一由官方修建的紀念性坊亭,又稱皇恩亭。 川中村古民居一角。葉先設 攝 川中現存明清建筑古民居50余座,分別坐落在后門莊、石門巷、下厝弄、大夫里、后門厝等處。房屋一般坐北朝南,也有大門向東。建筑多數是磚木結構,青磚青瓦?;靖袷綖殚T樓廳,青花崗石制的迎門,石門鐫刻對聯、吉祥圖案等。照門,亦稱二道門,入門是其形成建筑物的第一道空間,作為屏蔽,使人無法窺見宅院內部,作為標志,既是本宅院的“徽記”,又給人以空間變換之感。 從照門進入,左右兩邊是廂房,廂房有雕花窗格,或描繪歷史人物典故,或雕刻飛鳥蟲魚,住在這樣的環境下,時時刻刻耳聞目染,養成教育隨處可見,廂房前是天井,天井前放置有大魚缸、石花臺,或養魚或種花。 川中村人杰地靈,人才輩出,川中湯氏是周寧最早入遷拓居的家族。川中村的始遷祖湯耳(公元806年~893年),字聞之,生于寧德黃檀,后與其弟湯鼻攜家眷遷至里渺(即里表——川中村)興居,筑屋鳳山南麓,修道路,建木橋,造磴步,以便行人。 其于唐宣宗年間中進士,任長溪縣(今霞浦縣)知縣。致仕后回川中定居,開發良田。唐咸通二年(公元861年)捐舍基地與普濟和尚建鳳山寺,舍己田作寺田。湯耳晚年遣長子湯讓遷梅山,次子湯謙遷孝悌,三子湯講留居川中,三兄弟互相提攜,湯姓子孫世代繁衍,使川中、梅山、孝悌及其附近村莊得到開發。 川中村,風俗淳樸,村民多數姓湯,都是“一公之子”,老年人常按“長幼有序”的古訓稱呼,倍加親切,加強了宗族內部的團結。村民信奉佛教,崇拜神佛,逢年過節仍舊保持舊時代的地方色彩?;閱氏矐c,各種習俗正在不斷排除陳舊的迷信方式,保持民間先進文化精華。(閩東日報見習記者 黃璐) |